【母婴孕育帮】一站式孕育科普平台!

最新更新文章排行网站地图

母婴孕育帮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母婴百科

什么是血管瘤?血管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

时间:2023-08-28 13:56人气:作者: 小编

血管瘤是一类常见的血管肿瘤性疾病,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‰~1%。婴幼儿及30~50岁成年人为其两个发病高峰年龄,而婴幼儿血管瘤是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,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,其发病率在婴幼儿约为4%~5%。

什么是血管瘤?血管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(图1)

形成原因

血管瘤[1]的病因和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,其形成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,如血管形成因子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、细胞外基质和蛋白酶表达变化、以及某些致病基因的突变或抑癌基因的失活,引起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和内皮细胞异常转化,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异常。

有研究显示,母亲长期接触皮革、塑料、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,以及日常接触化肥农药是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,但是成年人血管瘤的诱发因素目前仍不明确。

典型症状

大部分的血管瘤部位都发生于皮肤、皮下组织等相对表浅,所以皮肤颜色、形态的改变和皮肤隆起为血管瘤的典型症状之一。

良性血管瘤

1. 婴幼儿血管瘤的皮肤改变为充血性斑片样、草莓样斑块等形态,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较清晰,常伴有皮肤隆起,可有皮肤温度的上升,一般不会引起疼痛;

2.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表现为好发于肢体皮肤的结节,伴有静脉石产生,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;

3. 先天性血管瘤在出生时即存在,可分为快速消退型、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,先天性血管瘤常为红色斑片,暗红或淡蓝色,形状不规则,不高出皮面,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;

4. 丛状血管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,该病通常大小为2~5厘米,常见于婴儿及幼儿,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,呈界限不清的暗红色斑和斑块、丘疹等;

5. 上皮样血管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红色结节,表面光滑,逐渐发展成红色质硬肿物,甚至破溃出血,一般无自觉症状,偶有瘙痒或触痛症状;

6. 化脓性肉芽肿(又称分叶状毛细血管瘤)是一种血管丰富的皮肤良性肿物,多在外伤后形成,增长快,易出血,难以自行消除,以毛细血管增生并形成小叶状结构为特征的血管瘤,多为单发息肉状,极少数可出现多发性卫星样损害。

恶性血管瘤

1. 皮肤损害表现多样。多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单发或多发结节或斑块,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常不清晰,皮损颜色常呈紫色或深红色,可伴有皮肤表面的静脉曲张、皮肤温度升高,并可出现紫癜或瘀斑,常伴有疼痛;

2. 恶性血管瘤发生转移可也引起不同的症状,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肝、肺、骨、脑转移。远处转移可以无明显症状,也可能引起转移器官的功能障碍,如肝功能受损、呼吸困难、头晕头痛或骨转移部位的疼痛等。

血管瘤还可引起Kasabach-Merritt现象,其病程凶险,患者往往因凝血功能紊乱、败血症以及重要器官的损害而预后不佳。合并KMP患者一般较少发生严重的出血,但在创伤(包括活检和手术)或伴发感染的情况下,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出血,甚至死亡。

相关检查

血管瘤的患者常因皮肤颜色改变、皮肤隆起或疼痛就诊于医院,医生将根据病史、症状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,具体的一些检查如下。

1. 实验室检查:血管瘤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在大多数情况正常;若发生Kasabach-Merritt现象,可出现血小板减少、血红蛋白下降、凝血时间延长等异常;

2. 影像学检查:包括超声检查和CT与核磁共振检查;

3. 病理学检查:病理学检查是区分血管瘤良恶性及类别的最重要检查方法,每一种类型的血管瘤都有其特异性的病理学表现。

对于位于头皮、肌肉、内脏器官的血管瘤患者,推荐行核磁共振检查(MRI)/增强CT检查,可帮助了解血管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、侵犯程度及是否存在转移。

治疗方法

部分良性血管瘤患者可自行消退,但其自然病程消退时间相对不确定,且常会残留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或疤痕,现有的治疗方法(药物治疗、激光治疗、手术治疗)可使大部分患者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
标签: 血管瘤